研究我国现代物流的起源与发展,就必须先要深刻理解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因为两者有着鱼和水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商务一进入中国便开始迅速落地推广,但事与愿违,开局并不顺利。通过采取传统的商业模式打法,即单纯依靠业界炒作、媒体宣传并不足以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中国市场取得快速且长足的发展;落后的支付手段和缓慢的物流配送仍然使电子商务看起来像个空白虚妄的理论名词。究其原因并不是技术的欠缺,而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所致。
电子商务概念起源于美国。而与之相匹配的美国现代物流自1915至2000年已有85年的历史,美国是在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即EDI,也就是电子商务的前世),目的就是为了简化订单的处理过程从而加快物流运行速度,提高物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繁琐的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处理对现代化物流过程的缓滞,从而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美国在定义电子商务概念之初,就已经拥有强大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如鱼得水,只须将电子商务与其进行对接即可。而2000年之后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业本就起步晚、自动化水平偏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系统,只是盲目发展电子商务而不注重研究和发展现代物流模式和配送体系,所以在2000-2008年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初现失败的发展局面。
终于,以京东商城、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巨头开始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现代物流更侧重于网络经济性、可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保障,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经济层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低买高卖”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互联网基础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已明显削弱。因此越来越多的全产业链中的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现代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因此现代物流能够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功不可没;而正是电子商务巨头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才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一跃站在世界的顶点。
现代物流其本质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具有网状结构的系统或过程,目的是使物资和人员在一个企业,进而在整个供应链内以一种有序、经济、便捷的方式进行流动。只有这样,物流活动在战略上的潜在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而构成企业物流管理的活动因企业而异,取决于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管理层对物流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单项活动对运作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跟踪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过程,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发生的重要活动。美国物料搬运协会(MHIA)发布的典型物流系统组成要素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物流信息交流、物料处理、订单处理、包装、零部件和服务支持、工厂和仓库选址、采购、逆向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